【CIDA】轉型品牌 代工走向創意設計-訪談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

工商時報【蔡武穆】

這幾年「走出代工 發展品牌」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
但真正發展品牌走出國際企業卻不復多見。
 

面對如此鴻溝,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郭介誠在受訪時表示,
代工並非不好,產業創新必須要以製造業為基礎,
政府及產業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工業設計的活水注入製造業,
提升產業升級轉型,才是邁向品牌的必要之路。
 

郭介誠說,品牌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挹注,
以目前多數中小企業的財力不容易做到,
然而,從產品到市場上流通的商品、
再到品牌的形成並非一步到位,
台灣擁有的優勢是從代工製造出發,
以設計力提升現有產品的附加價值及核心價值,
發展其在國際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品牌只是管理產品(商品)之後的水到渠成,
發展品牌是條不歸路,新一代的產品是否能延續上一代產品市場生命力,
就單看後端的設計是否能支撐品牌的市場需求。
 

台灣的設計生命力相當多元豐富,但是在要進軍國際,
甚至引導市場潮流時,卻屢屢遭挫,
郭介誠說,產品行銷並非比賽得獎一天就結束,
最終還是要看其市場是否有競爭力,這也是為何台灣每年國際獲獎千百件,
但真正成為商品進軍市場的卻只有千分之三。
他強調,中小企業都想創新,但卻不知設計為何、
如何導入設計來創新產品或製程,成為目前製造代工業的轉型困境。
 

此外,投資設計需要學習曲線及冒險精神,多數企業都急於看到產品市場效益,
往往在投資一兩次失敗時,便失去冒險投資意願,也是無法轉型因素之一。
 

許多企業認為投資設計是增加成本,
郭介誠則表示,投資設計是將產品發揮最大的市場效益,
當核心價值或品牌價值形成時,最終得來的是降低更多的成本。
 

另外,企業主對於設計必須索費的觀念也有偏差,往往將設計與製造包套計算,
例如,室內空間設計將材料與設計費整體計算,模具加工與設計費整體計算等,
使得設計師在企業或民間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事實上,設計是「有價的」,
相較於中國大陸對於設計師的需求及給予高薪的款待,
目前已有與多具有潛力的設計師到對岸發展,人才嚴重流失,
台灣已成為大陸培育設計師的搖籃。

他強調,政府必須加強鼓勵製造業的創新,
給予減稅或其他獎勵措施,才是因應之道。